第一,社区配电网容量不足。根据调研,一般情况下,社区电网富余容量能满足30辆纯电动汽车充电。但当小区内电动汽车数量较多,且处于无需充电状态,后续新增的电动汽车用户申请社区充电桩报装时,就会遇到阻力。
第二,安全问题突出,业委会及物业方抵触充电桩进社区。早期,虽然随车送充电桩的举措助推了市场的拓展,但大规模的电动汽车普及后,私人属性充电桩的安装伴随着小区电缆铺设无序以及电缆沟的重复开挖,当充电设备质保到期后,私人所有的充电桩就会面临无人维保的局面,造成潜在的漏电、起火等安全隐患。
最后,多方参与,权利义务及收益不明晰。当下,虽然有充电运营商在探索实践小区共享充电以及统建统营商业模式,但运营方所属主体必须要与街道、小区业委会、物业公司等签订多方合作协议。
但各方在合作权利、承担责任与义务等方面的关注点,却也存在差异。例如,运营商在社区投建充电桩是否需要进场费?费用是多少?建成后各方的权利责任义务分别有哪些?收入分成如何划定?
当上述问题无法达成一致时,即使是可行的项目建设方案,也有面临“流产”的风险。
长远来看,满足社区新能源电动汽车长期补能的需求,探索出一套可复制推广,同时具有经济适用性的有序充电技术方案和业务模式,尤为关键。
有序充电,简单说就是在统建统营的基础上,根据用户的实际用电需求和配变负荷的变化趋势,对充电时间和功率进行动态调整,削峰填谷,在解决高峰时段电容不够的同时,也能够让用户最大化享受电价优惠。通过有序充电,也能让受限于电网容量、安全管理、车位紧张的社区,释放更多建桩可能性。
同时,从中央到地方,关于有序充电的推广,也早已释放了多个利好的政策信号。今年1月,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工信部及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联合发布《关于加强新能源汽车与电网融合互动的实施意见》。其中强调,在充换电设施方面,大力推广智能有序充电设施,原则上新建充电桩统一采用智能有序充电桩,按需推动既有充电桩的智能化改造。此外,湖北、四川成都、江苏南京、贵州贵阳、深圳等多个省市均推出政策措施,推动社区电动汽车有序充电的普及,让业主真正实现“充电自由”。